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

電影觀後感 之 《親愛的》


我總是喜歡在網路上隨便找部電影來看看

特別是在很忙碌的時候,或是重要考試逼近的時候

我就是這麼容易逃避現實的人

這次我在網路上隨便找到的電影叫做《親愛的》

原本只是拿來殺死看不下書的時間,沒想到看完之後,也順便殺死用來看書的精力




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看過這部電影的預告片,也許有,因為看著看著好像有那麼一點點熟悉。

但是就算有,也一定是那種不小心點到,就姑且看一看的那種情況。

《親愛的》這部電影,是部中國電影,但是卻沒有那種低成本的廉價喜感

標榜著真人故事改編,一不小心,就跟著劇情給順著看完了。

但我必須承認的是,看了開頭五分鐘,我完全是因為黃勃才繼續看下去的。

劇情大意:

這是一部小孩子被抱走的故事,故事可以分成兩個連貫的大單元來看,第一段故事從小孩子走失被抱走開始,父母的焦急,以及耗盡心思想要找回小孩的作法與付出,直到抓住了一絲機會並找回小孩的喜悅,中間包含了沒找到小孩的苦澀,以及社會冷漠及黑暗的一面。



第二段故事則是在描述飼養被抱來的小孩,當小孩被抱走之後的辛酸,想要小孩的心情,以及養育小孩所付出的感情,到底能不能被承認,為了小孩,身為母親的人又能夠付出到什麼程度。



觀後感:

從小到大,每每上下學途中都會經過鄉間的派出所,派出所外面總會貼著一張張尋人啟事的海報,由於自己幸運能夠生活在治安環境還不錯的地方,每次都覺得那些海報上的人很可憐,希望它們能有朝一日能夠回家,但對於背後所隱含的極大辛苦,卻是很難體會。

經過這部電影的描述,其實可以很地體會到,小孩丟失時的焦急與無助,監視器云云的方法,只能跟著一點點的直蛛絲馬跡走,這種微薄的線索,對於一般的市井小民而言,要警方或有力的援助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的。

加上要不見24小時以上才能提報失蹤,在這段時間裡,丟了就真的丟了。

小孩走丟或被抱走之後的生活,也不是就少了一個小孩那麼簡單,為了擔心小孩回來認不得家,工作也做不了,家也搬不得,人生等同於卡死在那個階段。

以前總是會聽說,被抓走的小孩會被砍手剁腳,帶到路邊當乞丐。雖然不知道真偽,但總是能可信其有,多給一點注意,就是防範的最大成本。

其中我覺得很有趣的一個團體是自救會,當政府幫不了我們,我們只能自己靠自己,那種團體也是很必要的存在,那是一種心底的支撐。

---

當小孩被找回來之後,又是另外一個課題。小孩已經習慣外面的生活,以及另外一個人生,特別是若干年後,也許小時候的記憶,早就被遺忘得一乾二淨,這種情況,身為親生父母的人,面對小孩的不熟悉,是又該如何去排解心中的痛處。

一句台詞很痛心

「你說孩子被拐到那家...」


----

後半段的故事,聚焦在那個養了被抱走的小孩兩年的婦人

家裡除了那個被抱來的以外,還有另外一個不知道哪撿來的小孩

兩兄妹與媽媽就這麼生活了好一陣子,歸屬感都有了

由於那個媽媽也不知道小孩打哪來,只是倒是先生撿回來,不多心的用心撫養

這樣個感情真不真,那麼找到小孩之後,不是另外一樁硬生生拆散的戲碼

男生的部分,由於親生父母找著了,那也無奈,但是妹妹來源不明

但一個誘拐犯的妻子,在撫養權上又是另外一個矛盾點。

----

另外失蹤很久的小孩,倒底是算活著還是算死亡,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。

電影中段的插曲,一對小孩失蹤很久的夫婦,打算放棄尋找,再生一個。

但由於大陸一胎化政策,所以要生小孩需要前一個小孩的死亡證明,才能達到出生證明。

這是個很痛心的點,「我的小孩只是丟了六年,他沒有死...」

這是一種執著,也是一份信念。

----

整而言之,不小心撿到了一部很有意涵的電影。

我覺得這是一部,有機會我可以放給高年級學生看得電影,這其中包含了很多父母的付出,以及當意外降臨時可能面臨到的一些情緒與情況。

另外也是一個探討道德的好題目,探討血緣的重要與否。

----

註:維基百科資料→
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場放映之後,《親愛的》收穫了外媒不俗的評價。
普遍認為影片誠摯、感人,演員表演出色。

預告片: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